永不懈怠 接续奋斗——中国钢铁工业70年成就总结

发表时间:2019-09-16 11:19

微信图片_20190911125351_副本3.jpg

本报记者 何惠平 米飒

70年炙焰炼初心,70年铁肩担使命。9月7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座谈会,会上系统总结了中国钢铁工业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壮大,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保障,也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70年来,从缺铁少钢到全球第一,中国钢铁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1949年,中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仅用47年就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至今连续23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钢产量于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10年突破6亿吨、2012年突破7亿吨、2013年突破8亿吨、2018年达到9.2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半壁江山,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供不应求的历史。

70年来,中国钢铁产品品种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所需钢材的自给自足,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到1978年,我国1/3的外汇都用来进口钢材。2006年,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成为钢材净出口国。如今,钢铁工业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绝大部分钢材需求,我们每年进口的钢材不到消费量的2%,其中大部分进口钢材也并不是国内不能生产。同时,高强度、高性能钢材生产和应用比例不断提高,满足了下游用钢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要求。以百万千瓦级核电用钢、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用钢已实现产业化;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及以上高强钢筋生产比例超过95%;高强船板产量大幅提高,约占船板产量的一半;电工钢板、冷轧卷板、镀锌板等高端产品逐步替代进口。

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LNG(液化天然气)船用钢材、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千米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高端产品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生产的部分钢材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其中,典型的代表如攀钢研发出时速350公里百米高速钢轨;本钢实现了2000兆帕最高强度等级汽车钢全球首发;鞍钢研发出690兆帕级高性能桥梁钢和航母用钢;中国宝武研发出的X120管线钢和自主开发的0.18毫米规格060等级(B18R060)极低铁损取向硅钢新品实现全球首发,为目前世界上损耗最低的取向硅钢;中信泰富、中国宝武宝钢研发出R6系泊链钢,填补世界空白;太钢研发出手撕钢和笔尖钢;马钢研发出时速350公里高速车轮;河钢舞钢研发出高技术含量大单重临氢铬钼钢,填补国际空白。

70年来,从引进、吸收、创新,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中国钢铁技术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跻身世界钢铁工业设计和设备制造、施工建设综合能力最强国家行列。1949年我国修复后勉强能够进行生产的7座高炉、12座平炉、22座小电炉,如今已被256家规范企业(工信部公告)的425座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其中,3000立方米级22座、4000立方米级16座、5000立方米以上7座)、403座100吨及以上转炉(其中,300吨及以上14座)、995台连铸机、619套棒线材轧机、71套热轧宽带钢轧机所取代。大高炉、转炉技术实现了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口,自主设计和建设的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湛江和山钢日照钢铁基地已在大海之滨拔地而起,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自主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和掌握运用新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70年来,钢铁企业奋发图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已初步建立起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截至2018年底,钢铁行业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2家,组成了上下游产学研用协同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4个、重点培育联盟1个,建立了钢铁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4个、重点培育联盟2个。大部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院,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此外,从专利数来看,2018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专利申请受理数达到11637件,其中受理发明专利5793件。截至2018年末,钢协会员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已达到18281件,其中已被实施的发明专利数为11464件。

70年来,钢铁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卓有成效。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凤凰涅槃般的体制机制改革。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到“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首钢承包制、“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鞍钢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再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武钢发展战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宝钢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管理创新经验;从1979年重钢职工自销钢材迈出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再到河钢集团“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国际化发展实践……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钢铁人针对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中的难题不等不靠锐意进取,引领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70年来,钢铁行业英模辈出。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鞍钢“高炉卫士”孟泰,到国企改革“邯钢经验”的创造者、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刘汉章,到宝钢建设功勋人物、“一代焊神”曾乐,到全国道德模范鞍钢郭明义,再到“一带一路”杰出代表、时代楷模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一代又一代钢铁劳模,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用伟大的劳模精神,引领百万钢铁大军,铸就了我国钢铁工业的辉煌。钢铁行业始终传承和发扬的劳模精神无疑是铸就钢铁辉煌的制胜法宝。

新时代、新作为。进入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钢铁人的信念、坚守。2016年至2018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中国钢铁行业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并且彻底清除了“地条钢”毒瘤,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中国有效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为全球钢铁市场回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实施超低排放、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钢铁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行进在“一带一路”上,建立全球钢铁“朋友圈”,中国钢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70年众志成城,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风化雨。今天的中国钢铁正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创新动力在澎湃,人才动力在蓄积,体制活力在拓展……

展望未来,中国钢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谱写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