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要提高钢铁生产中短流程的比例发表时间:2019-09-16 10:27 本报记者 米飒 “70年,中国钢铁成就辉煌。面向未来,希望中国钢铁行业越来越好;希望钢铁同志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守初心,担使命,接力奋斗,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9月7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冶金报社承办的钢铁行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视频讲话中寄语中国钢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在崎岖而辉煌的道路上走过的第70个年头。作为亲历者,徐匡迪简单回顾了70年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足迹。 对于钢铁工业而言,1949年~1952年是战争以后的恢复期,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个城市的钢铁工业都承受了一定的损失,特别是东北的钢铁工业基本都被破坏了。1953年~1965年,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形成和总体布局完善阶段,到1965年,我国粗钢产量达1223万吨。而1966年~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钢铁工业又陷入了停滞。 1978年,中央决定建宝钢。当时,宝钢全面引进了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并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包括从德国引进的一些加工设备。 “在引进设备的同时,由于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大家眼界大开。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钢铁生产基本的流程就与世界相近,连铸得到了普及,氧气顶吹转炉在许多钢厂都建立起来了。到了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已经达到1亿吨,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徐匡迪说,“主要钢厂铸锭的方式都已经改成连铸了,金属的收得率、生产力大大提高。” 徐匡迪进一步介绍,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国有企业还是按照计划在生产。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钢铁企业迎来新的变革。 “今天,尽管我国的粗钢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的52%,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徐匡迪指出,世界经济总体在收缩。在这种情况下,钢铁需求包括对外的出口需求,都承受很大的压力。总体来看,钢铁工业目前面临以下几个挑战:一是美国对中国钢材限制收税;二是生态环境;三是现在城镇化速度逐步放缓,城乡一体化的速度在加快。 “我们业内很多专家在考虑钢铁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说,这不是简单的压减产能,而是要把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产品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提高钢铁生产中短流程的比例。”徐匡迪指出,所谓短流程就是以废钢为原料,通过电炉进行熔化、精炼、生产。通过这样的模式,钢铁生产可以减少一半能耗。现在像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短流程占比已经接近50%,很多国家是40%以上,而我国短流程却只有10%,生产的也都是低档钢材。“钢铁工业如果要进行结构调整和生产流程调整的话,应该由综合性的大型企业来改造。”徐匡迪强调。 |